12月25日晚,我校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周永根老师应邀坐客第二期研究生学术沙龙,与到场的30多名学生围坐一堂,漫谈国学。沙龙的前半段由周老师讲解,后半段学生提问,周老师作答。
首先,周老师梳理了国学的概念、种属、源流,期间不乏爱之深、恨之切式的批判,意在正本清源,纠正谬论,正确看待国学,提高古典修养。
其次,周老师谈到对待国学、对待传统文化应树立的态度。第一,传统文化是知识体系,是思考资源,是情感培育的土壤,是历史教育的武库;第二,传统文化研习的目标,是形成一个现代人的历史感、古典情怀、文化判断力、理性意识和忧患精神。倡导国学中的人文精神要有“为天地立心,为民生立命,为往世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经学使命或者“究无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的史官责任。
再次,周老师表达自己对待国学的立场。其一,读书本身是件快乐之事,其求真、致明、达乐的旨趣,高于致用、致善、为人的目的。其二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。其三,“立门庭者必食豆丁”。其四,“学无新旧中两”。
提问阶段,周老师针对7名学生的提问一一作答。有同学问“国学的内容、学习方法是是什么?”周老师答“孔孟老庄、四书五经、二十四史、唐诗宋词、教育经典……读书是犹如阶梯,循环往复。学习上可取书院式的涵咏诵习法,即熟读精审,循序渐进,虚心涵咏,切己体察。”还有一同学问:“学习国学有什么用,有什么出路?”周老师答:“没什么用,没什么出路,也不要什么出路。我们找的不是出路,而是进去的路。那是一片逝去的故土,是可以给我们续接给养生命的故乡,我们需要找的是回乡的路。”针对其它提问,周老师都一一进行解答。
最后,周老师总结道: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,学贯中西,秉承开放的文明态度和鲜活的国学根底去对待传统文化,深刻知道其好与不好之处,看穿、看透。从破自己入手,因为古今中外的大家对自我多半是且破且立,甚至大破大立。自破自立对于当代中国人尤为重要,因为我们骨子里被灌输的“常识”、“道理”太多。